守护鼻窦健康!鼻窦炎专家周兵教授:好手术既要清病灶,更要护好患者生活质量
- 新闻资讯
- 2025-10-11 11:50:14
- 来源:搜狐
作为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及博士生导师,周兵教授的专业履历堪称厚重。他现任国家卫生计生委耳鼻咽喉科内镜诊疗技术项目专家组组长、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常委兼鼻科学组组长等多项重要职务,是国内鼻内镜外科领域的领军人物。从 1992 年师从鼻科权威韩德民教授起,他便全身心投入鼻内镜技术的引进、改良与推广,曾远赴法国顶尖鼻科医院进修,学成后又系统钻研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为临床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难治性鼻窦炎的诊疗瓶颈始终是周兵教授攻关的核心。他在临床中发现,传统手术因对鼻窦解剖结构认知不足,常遗漏额窦、蝶窦等隐蔽病灶,且过度切除黏膜会破坏鼻窦生理功能,导致术后复发率居高不下。针对这一痛点,他率先提出 "精准定位病灶 + 保留黏膜功能" 的诊疗理念,创造性建立额隐窝鼻内镜下 5 种分型及手术操作原则,为医生提供了清晰的 "手术导航图"。
基于这一创新分型,周兵教授研发的 "扩大 Draf2a 额窦开放术" 实现了技术突破。该技术通过高清鼻内镜精准暴露额隐窝,在彻底清除病变组织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鼻窦黏膜,使难治性额窦炎治愈率从传统手术的不足 60% 跃升至 90% 以上,术后复发率降至 10% 以下。这项成果发表于权威期刊后,迅速成为国内难治性鼻窦炎手术的标杆技术,被 300 余家医院广泛采用。
术后恢复难题是鼻窦炎治疗的另一关键环节。部分患者因黏膜修复缓慢、炎症反复,需长期用药甚至面临二次手术。周兵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的 "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植入联合大容量鼻腔冲洗" 研究,给出了完美解决方案。可降解支架在 3-6 个月内缓慢释放抗炎药物,为黏膜修复提供支撑,配合改良冲洗方案,使患者术后黏膜愈合时间缩短 30%,药物使用周期减少 50%。这套 "术前评估 - 术中精准操作 - 术后长期管理" 的全流程体系,从根本上提升了治疗效果。
临床实践中,周兵教授的医术与仁心得到充分彰显。患者王女士辗转全国多家医院,两次手术后鼻窦炎仍反复发作,最终出现视力模糊、记忆力下降等眶周侵犯症状,面临失明风险。周兵教授接诊后,通过细致研判病史与影像资料,精准定位额隐窝解剖异常与蝶窦真菌球病灶,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在影像导航系统辅助下,他仅用 1.5 小时便完成额窦开放、真菌球清除与支架植入,术中出血量不足 10 毫升。术后 3 个月,患者鼻窦功能完全恢复,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从临床一线到学术高地,周兵教授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1 项,在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论文 60 余篇,主编 3 部多媒体专业光盘教材,多项研究成果填补行业空白。作为主要完成人,他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 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项及二等奖 3 项,2001 年起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 年获卫生部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称号,还曾荣获 "中国医师奖""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等诸多荣誉。
在技术传承与推广上,周兵教授同样不遗余力。他主编的《鼻内镜外科手术学》等专著成为基层医生必备教材,每年举办 20 余场技术培训班,手把手传授手术技巧。在他的推动下,鼻内镜技术在基层医院的普及率从不足 30% 提升至 75%,累计惠及数万患者。针对儿童鼻窦炎与鼻颅底疾病等特殊领域,他开展专项研究,建立儿童内镜鼻颅底外科诊疗规范,让更多弱势群体受益。
从青春到花甲,周兵教授始终践行 "医者仁心" 的誓言。他常说:"好的手术不仅要清除病灶,更要守护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份对医学的敬畏与对患者的关爱,让他在鼻内镜外科领域不断突破。如今,年过五旬的周兵教授仍奋战在临床、科研与教学一线,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证明:真正的医学领航者,既要能破解技术难题,更要能温暖患者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