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资讯 > 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互金公司将面临新规严管「最严银行卡新规12月1日起实施」

  • 新闻资讯
  • 2023-12-26 09:00:45
  • 来源:搜狐

互金公司Q2财报已经悉数发布,从这一季度各家公司赚钱重心和技术发展表现来看,基本上给下半年互金转型定了调——“助贷为纲,技术为王”。

360金融、乐信、趣店和拍拍贷四家上市互金企业逐渐坐定了行业四小龙的席位,靓丽的财报数据让人暂时将危机抛诸脑后,科技赋能又给行业转型披上华丽外衣。只是行业的严峻形势依旧,政策风险犹在。尽管这些头部公司不断压缩P2P相关业务,但“助贷”也不是法外之地。竞争对手涌现,而层层包装下的真实技术能力有几分,也将成为考量这些公司未来能走多远的硬指标。

A

超级“印钞机”遭遇盈利“拦路虎”

新一季谁最能赚钱?从营收规模来看,互金四小龙互不相让,其中360金融的上升趋势最明显,其业务扩张的野心不言而喻。这也与第二季度各平台撮合放贷规模普遍增长,呈现出回升态势的结果相符合。

不过从净利润指标来看,四家公司已经出现分化。根据财报数据梳理,趣店拔得头筹,成为互金上市公司中唯一季度净利超10亿的公司,并意外地保持了净利润率六个季度持续上升的成绩。而其他三家公司,净利润率连续三个季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前两个季度,360金融和拍拍贷不仅净利润环比缩水,营收和净利润增速也环比下降,其中拍拍贷的净利润甚至出现了两个季度的环比负增长。

就拍拍贷来看,第二季度其贷款撮合量、营业收入、ARPU均创历史新高。但净利润缘何缩水?财报披露的缩水原因是向第三方支付的贷款催收费、向成功撮合贷款的第三方支付的介绍费、线上客户获取费增加,从而侵蚀盈利空间。

360金融亦是如此。与趣店相比,360金融的放贷规模是趣店的2倍,营收和利润没理由不如前者。而360金融的财务数据中,与其放贷规模一样呈直线上升趋势的,还有过去六个季度以来的市场与营销费用。目前来看,360金融在获客上的确相对激进。除了来自360集团的流量,360金融在抖音短视频、微博等社交平台和搜索引擎进行大规模地投放广告,获客费用增长超过营收增长,成为其盈利能力退坡的拦路虎。

从财报来看,趣店在市场营销策划上与360金融截然相反,从去年第三季度起该项费用就开始收缩。2019年一季度,360金融营销费用近7亿元,而趣店仅用了0.8亿元;二季度360金融营销费用8.4亿元,趣店花费甚至比一季度更少。根据趣店CFO杨家康在财报电话会议中的解读,比较重要的原因是脱离了支付宝生态,省去了一大笔营销费用,但已经“收割”的存量客户数目依然巨大。根据趣店2019年第二季度公布的最新获客战略,趣店已经从植入支付宝生态的1.0时代,经过开发独立APP的2.0时代,进入到与第三方应用程序合作搭建大生态圈的3.0时代。所谓3.0时代,就是针对7000万已注册的休眠用户进行再开发,同时将趣店的授信审核端口植入到“唱吧”这种生活休闲类APP中,进一步扩宽获客渠道。

除了起起落落的三家平台,乐信的贷款余额、营收和净利润均增长稳健,自2017年12月上市以来,实现了连续六个季度净利润三位数高速增长。

B

助贷疯涨,隐忧已成“显疾”?

从营收结构来看,助贷业务的疯涨让贷款撮合量持续上升,也为这些互金上市公司带来可观的收益。在P2P业务受“三降”压制的背景下,全行业助贷业务进展超出预期,用行业人士的话讲就是,“今年已经不缺机构资金了”——“助贷”已经以肉眼可见的高速度在互金公司中铺开。

其中360金融的机构资金占比最高,到二季度促成贷款总额为483.78亿元,持牌金融机构资金占比为85%,来自P2P机构的资金压缩至不到15%,另有极少量的自有资金。此前颇为坚定做P2P纯信息中介的拍拍贷也将机构资金占比提升至44.8%。据其高管预计,到年底,机构资金的占比能提升至70%以上。趣店和乐信的机构资金占比也在日益提升,到二季度末,机构资金占比分别达到了65.7%和78%。

不过,不能简单认为,机构资金的增长就代表了向助贷业务转型成功。

实际上,梳理近两年的季报和年报可知,几家头部互金公司都在两条腿走路,将撮合贷款分为表内和表外。表内交易的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 信托,赚取的是利差;而表外交易的资金来源就是各家互金公司拼命宣传的持牌金融机构,赚取的是服务费,并且一般需要承担违约损失,也就是众多互金公司选择的助贷业务。

但是,这种“助贷”恐怕并不是监管认可意义上的“助贷”。《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即业界所称的“141号文”)要求,银行不得为无牌机构提供资金放贷或联合放贷,外包风控,接受无担保资质公司兜底增信。

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指出,讨论联合放贷的可行性,从法律合规角度会重点关注放贷主体“持牌与否”,也就是说助贷机构是否以合法牌照的身份参与其中。她举例说明,如果助贷机构实控人还有另外一家“网络小贷”或“小贷公司”或“消费金融公司”等,以持牌机构的名义对外展开放贷业务,那么从形式上就是合法的。因此,为了“合规兜底”,多家互金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先后获得融资性担保牌照,并让这些关联担保公司承担违约风险。

南都记者查阅各家公司的财报信息获悉,目前趣店、乐信、360金融、拍拍贷、小赢科技和51信用卡等上市平台在与持牌金融机构的合作中,都存在对撮合贷款的“兜底”。根据梳理,设立保证金账户是比较普遍的模式。互金平台将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该账户,对于逾期未还款项,资金合作伙伴有权优先用这些保证金进行赔偿。此外,上述互金上市公司也均拥有融资担保子公司或关联担保公司,为它们的表外融资业务提供担保。梳理如下表:

而这让助贷业务的政策风险从“隐忧”渐成“显疾”。肖飒认为,现阶段“助贷”之所以仍被监管和法律容忍,就是因为其“非贷性”,即金融属性减弱。然而,没有人不垂涎金融行业带来的超额利润和财富快感,联合放贷成为很多助贷机构的“心之所向”。

但是,监管显然并不会让灰色地带的狂欢持续太久,一行两会一局(人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外管局)近日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指出,只有持牌机构才能进行金融营销宣传,“信息发布平台、传播媒介等依法接受取得金融业务资质的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经营者的委托”后,方可进行传播。

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认为,限制营销是打了互联网金融的七寸,营销有了规制,行业更加可控制。“若结合最新政策信号来看,营销新规进一步限流,放贷规模的强势回升还能持续多久,存在很大变数。三季度应该没问题,四季度就不好说。”他如是说。

C

未来如何走?

“开放平台”成突破口

监管逐渐缩紧,助贷自然会更加合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在行业洗牌中屹立不倒,便需要硬核的实力撑起“骨与肉”,为转型备好“新引擎”。其一,若要平台完全合规不兜底,就需要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优质的资产,用户将决定未来;其二,是平台拥有强大的技术能力做好风险控制。在这两点上,四家互金头部平台的优势也有区别。

横向对比几家头部互金公司的逾期率比较困难,各家披露的口径都不一样,有vintage逾期率,有即期逾期率,有用M3 的,也有用M1 的,计算方式都不同。不过,从行业惯例来看,可以用用户漏斗模型、APR(年化借款成本)及贷长的变动、和企业的研发投入来相互印证。用户漏斗模型是指平台将用户从注册用户、授信用户、活跃借款人、新增活跃借款人等几个层次进行筛选的比率。授信用户占注册用户的比值越大,表明公司的审核标准越宽松,愿意用较高APR来覆盖可能会更高的坏账比例。

以乐信为例,该公司截至2019年6月30日的注册用户数规模为5020万,同比去年增长71.7%;而截至同一时期的授信用户规模只有1350万,同比去年增长50.7%。这说明了乐信在用户资质审核上有比较高的门槛。获客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消费金融资产的质量,拥有电商场景的乐信有这样的基础。根据乐信2018年报披露的数据,其表内表外贷款、个人装修贷和个人消费贷的逾期率都保持在2%以下。与此同时,APR也维持在24%左右。

相比之下,360金融的优势则在于信用风险模型和反欺诈技术。对于获客,360金融早期相对保守,主要做优质人群。根据其招股书信息,2016年,APR在9%-18%区间的放贷量占79%,18%-24%的部分占21%。而随着公司信用风险模型不断完善,有能力逐渐向更广泛的人群扩展,2017年至今,APR相对较高(24%-36%)的部分占贷款额比重不断上升,已经超过71%。但360金融的坏账率依旧很低。二季度披露的90天以上的逾期率环比提升0.1个百分点至1%。

市场和监管环境的变化,行业机构也将把业务重心转移至不兜底的纯助贷类业务。正如肖飒所表达的观点,“未来只有导流,没有助贷”,也就是说导流这种外化的工作会被多数放贷机构认可并采购;助贷仅仅是过渡性安排,早晚会被银行等大机构中止合作,沦为淘汰者。

趣店和360金融比较早嗅到危机感的味道,宣称要做“开放平台”,靠纯中介服务赚取无风险利润。

趣店从今年一季度起,已经开始通过开放平台盈利,而第二季度,开放平台业务实现收入近4.0亿元人民币,环比第一季度大幅增长150.8%。

而360金融今年第二季度,也首次披露了纯科技服务带来的业务增长,单季度交易额达到38亿元人民币,占全部放款额的8%,环比增加10倍以上。“我们正在从一家共担风险助贷的公司,转变成一家依靠科技输出助贷的公司。”360金融大数据总监苏绥这样向南都记者表示。

助贷也在进化,未来助贷的收入,将不再是利差,而是通过技术帮助金融机构在获客、授信、催收等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获得的科技佣金收入,盈利模式完全由to C转为to B。

策划:谢艳霞 采写:南都记者 熊润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