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高层亮相陆家嘴论坛,传递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重要信号
- 科技新闻
- 2022-12-14 18:14:54
- 来源:热点商业(spacj.com)
2020年,注定是特殊的一年。于世界而言,疫情席卷全球,冲击经济发展;于中国而言,迎来“十三五”收官;于上海而言,是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之年。
在此背景下,6月18日开幕的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吸引了诸多关注。论坛期间,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发来书面致辞,央行行长易纲,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央行副行长、外汇局局长潘功胜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回应了当下有关国际合作、货币政策、金融对外开放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并释放了相关信号。
刘鹤指出,“我们仍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但形势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变,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他还表示,要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加强逆周期调节,全力支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同时,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出台和落实金融改革开放举措。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致辞表示,上海将持续提升服务能级,朝着具有更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迈进,进一步打造金融开放的枢纽门户,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吸引更多全球金融机构落户上海。
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6月18日上午在沪开幕。图片来源:东方网
深化全球合作
年初以来,席卷全球的疫情给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冲击,在经历了短暂复苏后,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增长持续放缓、金融市场波动剧烈,在此背景下,开放合作被放到了更高位置。
刘鹤在论坛致辞中就提到,这次百年不遇的疫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更加重视以人的生命健康为中心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要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更加重视全球合作和保护产业链的完整稳定,要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也表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只有全球经济体系保持开放和互通,各国才能取得发展和繁荣。各国必须携手合作,共建建设性合作模式,以共享全球机遇、分担全球责任,在以开放、规则为基础的多边秩序框架下,让贸易、资金和创新创意自由流通。
新加坡和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目前正围绕人民币业务、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深化合作,打造新的渠道促进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第一财经记者获悉,新交所未来有望推出挂钩中国债券的指数产品等,同时更多中概股和其他中国企业到新交所上市也值得期待。
在深化合作推进过程中,各国政策如何实施是关键。郭树清表示,国际社会要加强沟通协调,尽可能形成合力,增大正面效果,减少不利影响。比如,大型经济体应当主动考虑自身政策的外溢效应,自觉平衡好内外部影响。
“在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联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世界央行角色,对全球经济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制定政策时过于‘内向’,就有可能侵蚀全球金融稳定的基础,也很可能会透支美元和美国信用。”郭树清说道。
他还指出,目前,不少国家和地区还在谋划出台新的刺激措施,建议大家三思而行,应当为今后预留一定的政策空间。“中国十分珍惜常规状态的货币财政政策,我们不会搞大水漫灌,更不会搞赤字货币化和负利率。”
除了深化国际合作,在易会满看来,专业高效的政策协同是阻止危机扩散、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的关键所在。他强调,凡是危机中应对比较有效的国家政府都能果断出手,通过财政、货币、金融稳定政策的组合拳,及时纾困止血,稳定市场预期。
此次疫情之中,国内的资本市场就展现了较强的韧性,实现了常态化运行,重点领域风险呈边际收敛。一方面,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加速推进,外资总体保持净流入,数据显示,5月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301.11亿元,其中沪股通资金净流入83.24亿元,深股通资金净流入217.88亿元,持股市值也由4月末的1.45万亿元增长至5月末的1.52万亿元;另一方面,各方合作强化,金融治理效能提升,监管更具弹性。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稳就业保企业
推进开放合作的同时,我国对内也在不断加大金融支持,“精准滴灌”企业。2020年上半年,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多措并举支持受疫情影响的企业,通过不断优化服务,持续加大融资支持,稳步推进复工复产。
比如,央行实行了三次降准,增加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出台小额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银保监会加强政策性金融支持,政策性银行安排信贷规模比去年多增近1万亿元,另外,新增1000多亿元转贷款规模,主要提供给中小银行,特别是互联网银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如今,疫情已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六保”、“六稳”成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尤其是稳就业保企业。
这就需要,“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加强逆周期调节,坚持总量政策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全力支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刘鹤在致辞中提到。
近期,央行在公开市场上较为“低调”的操作,如缩量对冲本月到期的MLF(中期借贷便利)、未下调政策利率等,引发了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变化的争论,有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出现边际收紧,特别是自5月中下旬以来,隔夜资金利率出现快速上升,再度回升到2%以上。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记者分析称,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的变化和调整主要是为了抑制资金的空转和套利行为,目前从货币政策总量上来看,在降准、再贷款等政策工具运用下,基础货币整个投放市场的流动性仍较为充足,不过当前的关键在于畅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刘鹤也强调,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要适应各类市场主体需要,着力打通货币传导的各种堵点,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结构,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信用贷款、制造业贷款比重。
今年以来,在抗疫中全力保市场主体等方面,央行已通过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扩大总量供给,重点解决融资难问题。展望下半年,易纲表示,货币政策还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带动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将超过30万亿元。
但他也强调,疫情应对期间的金融支持政策具有阶段性,要注重政策设计激励相容,防范道德风险,要关注政策的“后遗症”,总量要适度,并提前考虑政策工具的适时退出。
另外,郭树清表示,银保监会将从五个方面开展稳就业保企业工作,一是进一步鼓励银行与政府加强合作;二是强化政策性金融在逆周期调节中的作用;三是更好地发挥保险特有的抗风险作用,同时保险机构要加大对企业中长期债券的投资;四是支持资本市场发挥更广泛更积极的作用;五是采用多种金融工具打通和修复全球供应链。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出发”
2020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阶段性收官之年,也是新的起点。刘鹤称,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在新的发展阶段,上海的金融、科技和产业潜力巨大。
业内的共识是,不管是从金融市场的规模和效率分析,还是从金融机构齐聚程度、金融法治法规体系等方面判断,上海均已具备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特征,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逐渐从“建起来”走向“强起来”。
不过,也有银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要在对外开放方面取得更多突破,目前,境外投资者在要素市场的参与度还不算很高,尽管股市和债市交易量位居前列,但境外投资者持有量占比低于一些主要的新兴经济体,因此,在岸市场还需进一步开放,以提高境外投资者的参与度。
加快推动在岸市场开放,不仅将有助于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还将有助于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国际辐射效应。对此,相关部门已有行动,如近期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整合债券市场投资渠道,取消QFII、RQFII额度管理,扩大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制度)、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制度)试点,监管机构放开外资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等。
如今,立于新起点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又将如何前进?易纲给出了答案,他在论坛上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继续重点建设五个中心,即金融资产的配置中心、人民币金融资产风险管理中心、金融开放中心、优质营商环境示范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
李强称,上海将朝着具有更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迈进,进一步打造金融开放的枢纽门户,大力推进全球资产管理、跨境投融资服务、金融科技、国际保险、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和结算、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等中心建设。
潘功胜亦提及,要支持上海建设以人民币金融资产为基础的金融中心,支持上海率先实现更高水平的资本项目开放,加快推进更高水平的在岸市场开放。比如,支持上海发挥人民币资产发行和交易中心的独特优势,创新丰富人民币金融产品,拓展人民币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满足全球各类投资者的投融资需求。
可以预见的是,在上海将有更多改革创新举措先行先试。
“上海正努力打造扩大金融开放的新高地,由衷希望上海立足自身优势,大胆开拓,不断创新,在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与三角互动方面进行新探索,在引领未来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刘鹤对上海如此期望。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文章作者
段思宇